第八章 永恒的追求:“做有高度的事业” 要做就做“有高度的事业”

德意志民族偏执的国民性格、严谨的作风,造就了他们有高度的事业。成功的企业应该超越金钱,有一种做事业的高度。有高度才会有深度,IBM以做事业的高度稳坐全球同行的霸主宝座。

任正非经常说“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许多走出华为的人都说,在华为有一种做事业的冲动。以做有高度的事业为支撑,任正非带领华为“只争朝夕,不舍昼夜”。

豪言壮语:要做世界级企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任正非就发出豪言壮语:“10年之后,世界通信市场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面对跨国巨头的技术垄断,他没有低头,而是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杀出了一条生路。

追求和定位决定选择。如果任正非当时仅打算做一个代理商的话,那么华为可能早就被兼并了,就没有后话了。但是,任正非给自己的定位是做有高度的事业,“保家卫国”,勇敢攀登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华为有了一个高起点,成就了华为的今天。

任正非是一个永不服输的硬汉,为了实现理想,他带领华为开始了艰难的征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在进攻国内市场的同时部署海外战场。为了世界级的企业的理想,任正非煞费心机,大刀阔斧地引进西方式管理,实现流程、业务链等终端业务与国际化接轨,逐渐向价值链上游浮动。

作为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小心谨慎,如生命般细心呵护。从08机到GSM制式,放弃小灵通,投巨资研发3G,他时刻把握着华为发展的脉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华为销售额656亿人民币,海外销售占6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华为厚积薄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凭借卓越的质量和服务,已经进入了世界主流运营商之列,正在一步步向世界级企业逼近。对此思科CEO钱伯斯无奈地承认,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华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以加速度继续奔跑了。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和水平,金钱的推动作用就会逐渐衰退,这时就需要一种有高度的信念来推动了,“为了事业而事业”也就成为必须了,精神的力量就会焕发出来。

现在华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任正非认为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他说:“虽然华为已经进入了100多个国家,但海外很多市场才刚爬上滩涂,随时会被赶回海里;网络和业务在转型,客户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和市场风云变幻,刚刚积累的一些技术和经验又一次面临自我否定,华为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这就是做世界级企业的心态!

英雄团队:高度的敬业精神

松下幸之助说:“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企业成于人,也败于人。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敬业精神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世界上久负盛名的麦当劳,将敬业精神作为员工考核和提拔的重要标准。

华为人有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多年来,为了华为的发展,他们任劳任怨、四海为家。任正非把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看做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强调干部要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

华为人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在高原缺氧地带开局,爬雪山、越丛林,徒步行走了8天,为服务客户无怨无悔;遭歹徒袭击头上缝了三十多针,康复后继续投入工作;在宿舍睡觉,半夜歹徒破门而入持枪抢劫;在拉美某地的班车遭遇持枪歹徒抢劫,全车人被抢;即使是货物运送,也经常需要雇用特殊人员护卫;有员工在飞机失事中幸存,惊魂未定又救助他人,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也有员工在恐怖爆炸中受伤,或几度患疟疾,康复后继续坚守岗位;在非洲一些国家有70%的员工得过疟疾;三名年轻的优秀员工在出差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华为现在的市场和业绩正是华为人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结晶。他们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拥有坚强的信心,同甘共苦,绝不轻言放弃,他们用行动为华为开拓了一片片新的天地。

时刻警惕:创业难,守成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词道出了新中国创立的艰辛。

任正非在《北国之春》中写到:“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以坚忍不拔成就了华为。任正非的合作伙伴、3Com公司CEO布鲁斯·格拉夫林,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毫不吝啬地表现出钦佩之情:“任的故事如果放在美国的话,那也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成功者的故事。”

从1992年开始,任正非倾巨资搞研发,这是他的第一次冒险,也是最大的一次冒险。当时的华为实力微弱,研发条件落后,要成功真有“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因此,他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动员大会上,他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沉静地说:“这次研发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

日本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批量生产、批量销售,成长率约10%;80年代,世界经济以混合制造为创新,以知识生产率为中心,成长率下滑到4%左右;90年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大发展,成长率只有2%左右。

任正非通过在日本考察,分析日本企业面临的困境,得出“是企业体制阻碍了创新,创新不足又影响了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竞争优势丧失殆尽”的结论。经过比较,华为早期创业与70年代的日本企业雷同,他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创业难、守成难的道理。

为了华为能够活下去,实现基业长青,任正非时刻警惕,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2001年,电信行业的“冬天”来临,许多知名的国际大企业陷入了巨额亏损,华为也感受到了“寒流”,幸亏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现金流量好,才能活过了冬天。

“垮了再起来,再垮再起来”,这就是他的成功秘诀。华为一路走来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小心谨慎才活了下来,并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