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周恩来故居

——“大鸾”起飞的地方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处的驸马巷七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三十二间。

这里是举世景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原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

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

周恩来生父周劭纲,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一九四二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六十八岁。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爱女。她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纾解纠纷。她二十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的家政事务。婚后生育三子:恩来、恩溥、恩寿。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晨六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

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景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红底金字匾额,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劭纲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的嗣母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肺痨病而去世。周贻淦无后,周劭纲夫妇便把幼年的恩来过继给小叔母为子。恩来就一直跟着嗣母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恩来九岁十岁时先后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主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在主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过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在过继母陈氏住房的后檐下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浇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一九五八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后,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在心里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一九一零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已辟为“周恩来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周恩来外交风采大型图片展”、“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为弘扬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在周恩来故居后花园新建成融南北园林风格于一炉、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周恩来墨迹碑廊。该碑廊收录了周恩来各个时期的书法题词作品,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等,其中“愿相会中华腾飞时”碑近十五平方米,填补了国内外周恩来书法墨宝宣传的空白。周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但他对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零年,周总理两次接见赴京的淮安县委负责同志,一再叮咛:“要把房子拆掉。”县委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爱戴,一直未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国务院办公室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正式传达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一九七六年底,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一九七八年底将故居恢复到一九一零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五日正式开放。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一千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尉健行、李岚清等,以及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八千多位外国朋友。

为了充分发挥周恩来故居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党支部坚持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主旋律,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好这个青少年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了全国首家周恩来研究会,组织会员撰写论文,参加周恩来学术研讨会和周恩来研究述评讨论会;编辑出版了《周恩来研究通讯》和《南京大学学报·革命纪念馆建设研究专辑》;开展了馆际横向联谊活动,和全国三十多个周恩来纪念地及一百二十多个新四军纪念地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开展了“学总理、树形象、兴淮安”等党建活动,多次举办“学习周总理事迹报告会”;一些省内外学校,还组织到周恩来故居举行入党入团宣誓仪式,或开展团日、队日、夏令营等活动;淮安市中、小学校新生入学第一课,是到周恩来故居来接受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淮安市新安小学为毕业班开展“周爷爷十二我十二”活动;勺湖小学每逢周总理一月八日祭日和三月五日诞辰纪念日,都举行“童怀松下的思念”演讲活动。淮师附小开展“四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争当“四有新人”活动。淮安市中学坚持开展了二十年的“学总理,创三好”活动,该项活动成绩展览,受到省教委好评。淮安师范、淮阴农校团委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故居执勤,并参加义务劳动。

为了发挥自身特色,扩大宣传效果,故居管理处领导同志还率领研究人员和讲解人员,走出馆门,把教育活动推向社会,先后主动为淮阴农校、淮安师范、淮阴市建行、淮安化肥厂、南化公司等单位上党课、办专题讲座和举办报告会,受教育者达数十万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