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文物篇 周恩来高祖的诗稿
周恩来生前一直珍藏的《海巢书屋诗稿》,系其高祖周笑岩先生二十二岁以前的诗作,共一百三十四首,成集约在清嘉庆年间。诗的内容多为咏物、言事、写景、抒怀,思想健康,颇具文采,有较高的艺术性。这本诗集是周恩来的二伯祖父周亥同,于战乱之时从焚毁的散佚中抢救所得,精心抄录,仅此一卷。后由周恩来的堂伯父周和鼐、周炳煜、周嵩尧三人刊行。最近,这本珍贵诗集,已由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赵炜同志送周恩来故居收藏。《海巢书屋诗稿》的发现,对于周恩来家世研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亦不乏艺术欣赏价值。
《海巢书屋诗稿》载有周笑岩《自述》、《述怀》、《杂感》等诗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家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周笑岩虽出生于书香门第、师爷世家,但其亲族风节纯正。在那“人情薄如纸,世态淡如水”的封建社会里,周家为人忠厚老实,不与贪官同流合污,因而“功名偃蹇”,家境清苦。从《自述》中“知贫依鲍叔,养客羞孟尝”、“椿树病已瘦,萱帏发已苍”,及《述怀》中“愁多每欲断诗魂”等诗句,已足以看出周笑岩家庭经济窘困的境况。尽管家境破落,但其为人耿直正派,“我行不入邪,我言不苟訾,言只舒我心,行只安吾履”。周笑岩对封建官场的腐败习气嫉恶如仇,他在《都泗书屋即事》一诗中写道:“一声歙欸乃近寒城,谁氏归舟叫放行,知是门军专受贿,不须中夜敩鸡鸣。”用嘲讽的笔触刺向吏治腐败恶习,其取材、立意、表现手法皆独具心裁。
周笑岩的写景诗,在诗稿中占的篇幅较多,其表现手法也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请看:
山阴道上贺家湖,一幅王维旧画图。
人在镜中天在水,菱花飞处落红铺。
诗人鉴湖归棹,临眺湖面,水天一色,融为一体,人似从天地之外而来,“羽化而登仙”;湖波缥缈,浮动不定,一叶轻舟荡漾于其间。菱花飞处,落红斑斓,如铺锦锻,人入画图。短短数字,写如许景致,真说得上“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全诗意境远阔雄浑,颇有王维写景的匠心腕力。
借景抒情是诗家惯用手法。菊花是秋天特征性景物,不断被摄入诗人笔端。周笑岩咏菊八首,不是为了抒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而是看中了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格,借作自己超尘脱俗、高风亮节的写照。他在《和赵枫江咏菊原韵》中写道:“孤标不入繁华队,偏爱花开冷淡时”、“欲吐芳姿仍蕴藉,亭亭冷艳耐人看”、“生成仙骨原多傲,不是高人不许攀”。诗如其人,诗中的菊花傲霜冲寒,睥睨一切,独占人间秋色,别有一番壮美的情怀。再如:
一树夭桃隔院栽,几枝穿出小墙来。
花神也道繁华好,长对东风笑口开。
赏读周笑岩这首《桃花》诗,很自然联想起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相比照,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为了追求形象性,追求流动感,活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性以生灵,赋予物形以动作,赋予诗句以哲理。诚然,一切有生命力的美好的人、事、物,就犹如这隔院栽的天桃,受到限制而又限制不了,终于穿出小墙,露出了头角,这便是这首诗给予读者的哲理启迪。
将老百姓的辛勤劳作摄入诗篇,是《海巢书屋诗稿》的一大特色。“上接春山下接溪,扬鞭呼犊岸高低。翻开麦陇云千顷,唤起桃花雨一犁。响隔芳林穿碧霭,音流新涨卷红泥。试听到处催耕早,引得沙禽恰恰啼。”如果说,周笑岩的这首《水田叱犊声》,画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江南水乡春耕图,那么,他的另一首诗《空山樵斧声》,则弹奏出一曲伐木樵夫悲壮的劳动交响乐:“樵径声来碧树中,漫山烟雾正蒙蒙。远酬棋韵柯宁烂,近和松涛檐尚空。满岫伐残新雨绿,隔林凿破夕阳红。晚来续起狂歌好,长对峰青曲未终。”周笑岩青年时期喜欢接触下层人民,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他的另一首诗《刈稻词》活画出农人喜获丰收的欢悦之情:“忆自东臬闻布谷,声声催起春山犊。曾几何时乃有秋,农人到处告成熟。朝朝晓起对明星,带露拾来珠万斛。大妇小姑共习劳,余粮足备九年蓄。前村炊出几重烟,尝新和入桃花粥。岂知笔未耕砚田,十年尚尔惭枵腹。肯如先生轻折腰,一官仅沐斗升禄。家家朋酒庆年丰,绘出豳民图一幅。”喜农人之所喜,忧农人之所忧,其情可感,跃然于纸上。
周笑岩写诗的态度是很严谨的,也是很勤奋的。他曾在《自题诗集》中说道:“情痴只解干章赋,语病何嫌五次删。抛却花心才避俗,结成诗梦几曾闲。”“每当秋月春风际,一段吟魂总挂攀。”他这雕碎肝脾、炼句炉槌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纵观整卷诗章,由于作者自身的局限性,他还不能做到把诗歌创作和反映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地联系起来,相反却是较多地把创作作为一种孤芳自赏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性。当然,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去苛求古人。尽管如此,周笑岩的诗,对于发展民族文化,还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的。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们应该给以足够的珍重。《海巢书屋诗稿》作为一件珍贵的文物史料,它的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