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塑胶花——创业艰难百战多 2、脚踏实地 全力以赴

李嘉诚如是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勤能补拙”。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李嘉诚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在勤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以便为自己日后经商起到铺垫作用。

我们不妨看一看李嘉诚最初的工作日程。初创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记得父亲多次讲述过的《伤仲永》的故事。他不想跟故事里的仲永一样,在安逸的环境中磨掉自己的斗志。何况他认为自己并不聪明,所以更要加倍勤勉。他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紧紧的,跟厂里的工人一起同甘共苦。在初创时的艰苦环境中,就应该过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

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洗脚上田的农民。唯一懂行的塑胶师傅就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不仅如此,在用人方面,李嘉诚深知此时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以工厂前途为己任的人才,于是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成了李嘉诚的首选类人才,从此便跟着李嘉诚一道创下了长实的业绩。

李嘉诚是从一个打工仔开始创业,他懂得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猾性,与自己同心协力,办好企业。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不仅要跟工人们同甘共苦,还应该时时刻刻为工人们着想。李嘉诚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等长江厂铺一有盈利,他就抽钱出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而他的部属却说他“悭己不悭人”。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难共当。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如中年得子一样兴奋。悭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带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庆贺。

李嘉诚一片真诚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待员工,是很重要的一条赚钱术。如果只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资金就足够的话,没有必要请员工;如果需要依靠员工赚钱的话,就要善待他们,让员工们乐于为老板所用。

创业之初,李嘉诚时时刻刻都事必躬亲率先垂范。他知道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勤奋,因为这时候,除了依靠自己外,没有多少人可以依靠。当时,初创的长江厂,各种杂事千头万绪。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初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李嘉诚曾做过塑胶公司的总经理,但两者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当总经理时,那个塑胶公司的产销已步入正轨,而他现在是白手起家,完全从零做起。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这一切的。

尽管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李嘉诚的心中有危机感: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如果不尽快补充新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李嘉诚既要忙厂里的事务,又要抽时间学习新知识,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节省时间,李嘉诚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待到厂子规模稍大一点之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那里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心里只剩下厂子了,早已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就这样勤力而为,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使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

李嘉诚的发迹经过,就是一个青年奋斗成功的典型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和勤俭好学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脚踏实地,在做事的时候全力以赴,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创业感悟:创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精神。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条件自然艰苦,不能幻想着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把自己的企业办起来。量力而行,勤勤恳恳,从最起初的开始,需要以身作则,对自己还没有起色的企业全力以赴。不仅自己事必躬亲,还需要动脑筋怎么发挥员工的猾性,使上下团结一心,共同为企业的创办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