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亚洲股神”李兆基 3、创建恒基兆业,独自展翅

合久必分,单飞追梦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郭、李、冯经过十余年的合作发展,各自的羽翼都已经丰满。这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已经具有独闯天下再建王国的能力。于是,三个人好聚好散,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

1975年,李兆基终于开创了自己的王国——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开办之初,这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仅有亿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恒基兆业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业换取永泰建业公司1900万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权,成为最大股东而入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脱胎换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跃至9亿港元,扩大了20多倍,成为了一只中型地产股,拥有26个地盘,总楼面积260多万平方英尺。从物色、收购、发展到时机掌握永泰的过程,体现了李兆基独到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产高潮的大好时机,一举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上市,集得资金10亿港元,充实了自己的资金实力,从而在接踵而来的股市、地产低潮中平稳地度过了不景气的一关。危难时刻显身手,又一次充分显露了李光基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

1988年,恒基兆业集团再次改组,恒基地产收购了永泰建业。并将永泰建业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购入了28%的香港小轮股权和26%的中华煤气股权,此次改组,李兆基同时又宣布将发行约12亿新股,公司实力更显雄厚。

按1988年底的市值计算,恒基兆业已拥有36亿港元的资产,堪称大型上市公司。与恒基地产并列为恒基兆业集团的两大公司,成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记得十几年前,永泰的市值只有4千万港元,而现如今的恒基发展,市值竟达40多亿港元。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圆满的结局。李兆基通过完全吞并原来实力远胜自己的胡宝星,达到了利用别人发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香港经济学教授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转变策略,度过难关

说到真正让人承认李兆基是香港地产霸主的事情,那要从当年确定香港回归日期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的不安与焦虑说起。

1982年,中国正式宣布将于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让香港各行各业都显得极为萧条,地产业也显得尤为疲弱,手足无措。李兆基知道地产业是香港的命脉,下定决心决不离开香港,一定要将难关度过。

在地产业的低潮时期,恒基欠下20多家银行不少货款,李兆基既要应付银行还款,又要支付发展地盘的建筑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就在这非常时期,李兆基采用了分散、分细、分期、分层和先行搁置大的工程发展,兴建小型住宅单位,向中下阶层推销的方法。通过厉行“四分”办法,李兆基有了足够的空间,套回了大量的现金,化解了燃眉之急,转危为安。

期间,曾有外国的地产投资人士来香港考察,访问了许多的地产公司,但却不敢接收业务。当他们看到恒基兆业还在签约卖楼买楼的时候,这些有远见的专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恒生银行主脑人何添和廖创兴银行之廖烈文,都基于李兆基的诚实从商、严谨处事的态度,对他充满了信心,慎重选择了李兆基为支持对象。

艰难的岁月终于过去了,李兆基不但经受住了考验、屹立不倒,而且在香港回归的地产风暴里力挽狂澜,成为了香港地产业的霸主。

创富经 任何时候都不要坐以待毙

在瞬息万变的生意场上,时时都有机会,但是能否抓住机会,机会能否变成自己的机遇,这就要看自己的准备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不能总是等待命运的垂青,总是等待天上会掉下一个馅饼。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即使上帝眷顾你,也只会给你原材料,至于最终是否能做成馅饼还是得由你自己决定。

也许李兆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拼搏、努力成就后来的地产帝国,但是他肯定明白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提高自己,都是以备不时之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走在机会的前面,当机会降临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住!

由此可见,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机遇到处都在,而且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市场的风云变幻更是常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果断应变,苦苦追寻应对之策,并大胆实践。不坐以待毙的人,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只有赢得先机,才能比别人分得一块更大的蛋糕。

在许多商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股拼搏进取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都能不畏艰难,用宝贵的时间去试错,而不是抱怨、等待。结果,他们最后在苦苦思索中增加了对市场精准的理解和判断,在实践中收获了高超的执行力。用行动打开通路,这才是商人最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