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得越多眼界越广——知识决定力量 1、把双手打造成“知识传送带”

从1887年5月,7岁的小海伦第一次读完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开始,她就如饥似渴地吞食她的手指所能触及到的一切书籍,其他人通过视听获得的知识,她全靠书籍吸取。从这些书中,海伦不仅认识到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更在书籍的帮助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世界观。然而,这些书籍都是从海伦的双手传递到大脑中的。

当时,莎莉文老师不停地在海伦的手上书写着书籍的内容,才让海伦得以“阅读”到那么多美妙的文字。当海伦阅读到某本书的精彩之处时,如果莎莉文老师累了,想要休息一下,海伦就总是有“迫不及待”的感觉,但莎莉文老师给予了海伦最伟大的爱,若不是十分累,她都不停下来。

有了盲文打字机后,莎莉文老师就把书籍用盲文打字机给海伦重新打印一遍,这样海伦就可以自己阅读了。只是,用盲文打字机也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莎莉文老师却从不知疲倦地帮海伦打印……

在学习和游戏以外的时间,海伦都在读书,并且越读越有兴趣。无论书中的文字她能认识多少,也不管能否看懂,她都照读不误。文字本身使她着迷,作家们将自己的思想火花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她就像接受阳光和友爱一般接受了这些珍宝。虽然她的生命有缺陷,但是一本又一本的书,却将外部世界的信息传达给了她。

对于阅读过的书籍,她也有自己的判断。她喜欢《小妇人》,因为这本书让她感觉自己与那些耳目正常的孩子有着一样的思想感情。她不喜欢《天路历程》和《寓言》。最初,她只是简略地读了一遍拉·芳登的《寓言》,用的是英文译本,后来又读了法文原本,虽然故事生动,语言简练,但依然无法博取她的好感。或许书中动物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无法引起她特别的兴趣,因此海伦认为自己无心去领会其中的寓意。

海伦还认为,拉·芳登的作品,不能将人类高尚的情操激发出来。在作者看来,自爱和理性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核心,即个人的道德来源于自爱,人类学会用理性来控制自爱,就能产生真正的幸福。而海伦则认为,如果自爱演化成自私的爱,那就会产生罪恶。

当然,她也认为,拉·芳登对人类的了解和观察要比她丰富得多。不喜欢《寓言》这本书,并不意味着她反对讽刺寓言,而是在她看来,伟大的真理,没有必要由猴子和狼来宣扬。

与那些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相比,她更喜欢那些并非拟人化,真正意义上的动物故事,比如《丛林之书》和《我所了解的野生动物》。她爱它们之所爱,恨它们之所恨。动物们滑稽逗趣的行为让她乐不可支,同时它们悲惨的遭遇也令她同情落泪,海伦认为这些书中包含很多极为含蓄的深刻寓意。

海伦偏爱历史类书籍,这其中有关古希腊的内容,更对她有着神秘的诱惑力。在她的想象空间里,希腊的天神依然在地上行走,与人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那些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仙女和半神半人,她都非常熟悉,但对于残忍、贪婪的美狄亚和伊阿宋这类人物,海伦却无法容忍。

因为善良的她无法搞清,为何上帝让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然后再惩罚他们,为何妖魔嬉笑着爬出殿堂,上帝却选择视而不见。

在有关古希腊的内容中,她尤其偏爱《伊利昂纪》,这部史诗让她把古希腊看成了天堂。在阅读原文前,海伦就对特洛伊的故事了如指掌。而对古希腊文文法有了了解后,更增加了她对古希腊文经典的喜爱。

每当读到《伊利昂纪》最精彩的篇章,她就感到灵魂在升华,这些文字让她从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游荡于形骸之外,飘然于广阔无垠的宇宙。除了《伊利昂纪》,《埃涅阿斯纪》也同样为她所喜爱。她努力不依靠词典注释,独自领会这部史诗的含义,并尝试将最喜欢的一些篇章翻译出来。

海伦认为,伟大的诗篇,不管是古希腊文还是英文,只要与人的心息息相通,是不需要别人翻译的。相反,一些人常常用他们牵强附会的分析和评论,将伟大的作品扭曲。欣赏一首好的诗词,并不需要清楚其中每一个字的含义,也无须了解诗中词法和句法的属性。

除了古希腊内容的书籍,《圣经》对海伦也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她很早就开始接触《圣经》,但对其中的内容并不能深刻地领悟,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她的心灵都无法接受《圣经》奇妙的和谐。

一个下雨的星期天早上,她无所事事,于是让表姐为其读一段《圣经》故事。

虽然表姐认为她无法听懂,但仍然在她手上拼写约瑟兄弟的故事。当时,海伦对此显然没有兴趣,不断重复的奇怪言语,令故事充满着不真实之感。故事还未进行到约瑟兄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进入雅各的帐篷里说谎,海伦就沉沉睡去。

虽然年幼的海伦并没领悟到《圣经》中的真谛,但是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发现了《圣经》中隐藏的光辉。以至于多年来,她读《圣经》时,心中的喜悦和所受的启发日渐增长,渐渐《圣经》变成了海伦最珍爱的书。《旧约》中,《以斯帖记》篇章的简洁明快,更是吸引着海伦。

特别是当以斯帖面对邪恶的丈夫时的景象,更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海伦认为,以斯帖虽然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上,而且没人能救她,但她依然克服了懦弱,勇敢地走向丈夫。在高尚责任感的鼓舞下,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我死,我就死吧!如果我生,我的人民都生。”

路得的故事也令海伦印象深刻,朴实的村庄生活与繁华的波斯首都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路得忠贞和心怀柔情的品格令海伦感动,读到她和那些正收割庄稼的农民一同站在翻滚麦浪之中的时刻,总是令海伦心生怜爱。在那个残暴黑暗的时代,路得无私和高尚的品质,如同暗夜里闪耀的星星照亮了苦难的众生,更照亮了海伦的灵魂。

不过海伦虽然很钟爱《圣经》,但对其并非全盘接受。后来,尽管她更多地了解了《圣经》产生的历史渊源,但这种感觉依然未减。她认为,应该从《圣经》中清除掉那些丑恶和野蛮的东西,但同时她也反对把这部伟大的作品修改得毫无生气,面目全非。《圣经》给了海伦深远的慰藉:“有形的东西是短暂的,无形的才能永垂不朽。”

海伦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也钟爱有加,自从喜爱读书开始,她就一直喜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的剧本她读过很多遍,其中的一些片段甚至能够背诵出来,但她却弄不清自己最喜欢哪一本。因为,对它们的喜爱,往往如同海伦的心情一样变化多端。《麦克白》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只读过一遍,但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却永远留在了她心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中的鬼魂和女巫总是跑到睡梦中纠缠她。

在《麦克白》后,她还阅读了《李尔王》。读到格洛赛斯特的眼睛被挖出来的情节时,海伦变得紧张起来,她瞬间被恐怖的气氛所包围,并感到愤怒,以至于根本就无法继续读下去,心突突狂跳,长时间呆坐在那里。

夏洛克和撒旦是海伦在同一时期接触到的人物,她内心对他们充满了怜悯,并认为,即使他们也希望自己变好,但却无法成为好人,因为没有人愿意给予他们帮助,或给他们一个悔改的机会。海伦一直不认为他们是十恶不赦的,甚至还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像夏洛克、犹大,甚至魔鬼这样的人,他们都是车轮上一根断了的车轴,总有一天会修好的。

海伦喜欢莎士比亚,但她却讨厌依据评论家们的观点来阅读他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终于懂得,不管在莎氏的著作里,还是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不能理解的,而当她看到一层层的帷幕被渐渐拉起,将思想和美的新境界展现出来时,就显得尤为快乐。

除了诗歌,海伦对历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枯燥乏味的大事记和年表,还是格林著的公正生动的《英国民族史》,不管是弗里曼的《欧洲史》,还是埃默顿的《中世纪》,都是她阅读的范围。

海伦12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斯温顿的《世界史》,这也是第一本让她体会到真正历史价值的书。即使这本书已经变得破烂不堪,海伦依然像珍宝一样珍藏着它。从书本中,她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

一些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也对海伦有着深刻影响,在德国文学中,海伦发现其中闪耀着对爱情自我牺牲这种伟大力量的承认,并认为这种思想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德国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在众多法国作家中,海伦最喜欢莫里哀和拉辛。

海伦一直认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比如卡莱的粗犷以及对虚伪的厌恶,高尔斯华绥所鼓吹的天人一体,以及爱胡德的怪诞,赫里克的典雅,这些都对她有着深远影响。同样的,她也喜欢惠蒂尔的热情正直,喜欢马克·吐温的幽默和豁达……

书籍是海伦理想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她不仅享有一切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交流的权利,更找到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这里,海伦主动、自由地用自己的双臂拥抱知识,在书海里,海伦所吸取的知识和所养成的阅读习惯,为她突破自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