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留用人员的悲欢 一、高级职员,变办事员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池步洲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储蓄部储蓄科上班,职务是起草有关储蓄的文件和宣传品,职别是办事员,比科员还低,工资却仍是二百五十个折实单位,比科长还高些。这也许是罗俊他们为了摘去池步洲“高级职员”桂冠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但是考虑到他家庭人口众多,又保留了他高级职员的工薪。储蓄科内,一共有十几个人,连科股长在内大都是留用人员,其中有一个还是合作金库的老同事。因此同事之间,倒还好相处。

罗俊见池步洲家住郊区,每天上下班不但要倒好几次车,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十分不便,就把杨树浦福禄街五十六号二楼的一套住房分配给他。

这是一座相当讲究的二层洋房,房间敞亮,走廊宽阔,煤气、电话、卫生设备一应俱全,一家七口住三间房间,还不算太挤,门口就有电车直达银行储蓄部,可谓方便之极。更巧的是:楼上楼下住的几乎全是原合作金库的老同事,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当年介绍池步洲到上海合作金库工作的俞鸿光,有一个堂房兄弟叫俞鸿谟,本籍福建福清,是印尼华侨,三十年代初与另一堂房兄弟俞鸿猷同时到东京留学,因同乡关系与池步洲相识,交往颇为密切。池步洲之所以认识俞鸿光,就是通过俞鸿谟介绍的。余鸿谟忠厚诚实,寡言少语,但爱好文学,留学期间即与国内外进步文化界人士广泛接触,并搜集各种文学书刊,认真研究。抗战期间,他滞留上海,在租界区开设书店。胜利后倾向革命文化事业,与文化界进步人士如夏衍等合作,继续开办书店。上海解放后,正式出任海燕书店经理。解放初期,共产党对出版事业不像后期那样控制得十分严格,私营书店也允许出版一些书籍。海燕书店除出售外版书之外,也组织人力翻译出版一些文学书籍。

池步洲恢复工作以后,偶然得知俞鸿谟的近况,到海燕书店去看望他。谈起前一时期“几乎失业”的经过,俞鸿谟说:他书店里正要用人,如果当时去找他,也许就不用到军管会去求姚耐了。接着又说他书店里正在编辑出版一部世界文学家传记,依旧需要翻译方面的人手,问池步洲能否在业余时间帮他翻译点儿资料。池步洲满口答应。俞鸿谟就抱出十几本日文版的精装书来,里面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传,请池步洲用业余时间进行翻译,按译文字数计酬。

从此,池步洲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要到海燕书店去一次,送去译稿,取回稿费。累计起来,每月大约也能收入七八十个折实单位。这在解放初期,就已经超过“不无小补”的范畴了。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恰逢月底,无钱办招待,去向俞鸿谟预支若干稿费,他也从来不加驳回。有这一笔“额外收入”,池步洲一家七口,生活还算过得下去。

俞鸿谟待人诚恳,事业心强,办书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惜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也因与夏衍关系密切频频被批斗无法忍受愤而自杀了。